有一种情感,它与生俱来,没有条件,绵绵不绝,那就是母爱;有一个人,不管你给她的回馈是什么,她永远爱你,无论你成功与失败,她就是妈妈。

 

60、70年代那些色彩斑斓的,美奂美仑的,工艺精湛的潞绸老被面带您畅游妈妈爱的海洋……


故事一

 

 

讲述人:李女士(高平)

那个年代,姑娘结婚,娘家能陪送上高平丝织厂的织锦被面是非常有面子的。

李女士说她手里之所以还保存着没有使用的被面,就是当年结婚的时候,婆婆将这床攒了好多年的老被面,作为礼物亲手送给她。

公公、婆婆都是高平丝织厂的工人,对织锦被面有着特殊的情感,再三嘱咐让她好好保存,要一代代传下去。

 

这么多年来,李女士一直把这份“妈妈的爱”珍藏了近30年。

 

故事二

 

讲述人:赵老先生夫妇(高平)

上世纪80年代初,老赵在街道办事处当干部,家里有3个孩子,都处于适婚年龄,家里前后共买了8条真丝被面,多数都是托亲戚朋友找关系批条子购买的,其中有一条夫妇俩印象特别深刻。

一次,他陪爱人到西安亲戚家小住,上街时看见很多人在一家供销社门口排队抢购结婚被面,赵阿姨就急了,大儿子腊月就要结婚,这么好的东西咱也得买一条,回去让邻居们眼馋眼馋。于是,阿姨花了38块钱抢购到了一条称心如意的被面。这38块钱在当时相当于家里半年的开销呢。

回到高平,阿姨拿出背面准备炫耀的时候,才发现是咱高平丝织厂生产的,还被邻居们开玩笑传了好久呢。

阿姨说,当时这种被面非常畅销和紧俏,很多城市的商店多次卖到脱销,更是高平有名的批条子产品。她买的这些被面除了给孩子们每人做了两条婚被外,还专程给远在新疆的侄女寄了一条,剩下的这条被面,被二闺女一直当宝贝一样珍藏着。

 

 

故事三

 

讲述人:周先生(长治)

周先生的父亲老周在晋东南地区物资局上班,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。

1979年,他父亲到上海出差,临走前,周先生的母亲千叮咛万嘱咐,一定要给即将办婚事的儿子置办点时髦的好东西带回来。

到上海后,他转了好几家店铺都没有看上眼的,正在心灰意冷之际,无意中看到有一家丝绸店门前排着长队,跑过去一问,原来都在抢着买被面。心想这么多人排队,东西肯定不错。当他到了柜台前,售货员把被面打开,老周一看是凤凰图案,绸面富丽堂皇,还有立体感,果断买了五条。

父亲出差回来,就迫不及待的打开被面,看到这么精美的东西,大家都说好。可是看着看着,大家都不说话了,原来在被面下方写着“山西高平丝织厂”字样。

母亲说,真是太不可思议了,费尽心思给儿子准备的结婚被面居然是咱们高平(晋东南)丝织厂生产的。

后来,这些远道而来的本土稀罕物被母亲亲手缝制成婚被陪伴我们至今。这个绿色的被面因为没有配成对,也被我们一直珍藏着,看到它就会想到已故的母亲。

 

 

故事四

 

讲述人:李阿姨(太原)

李阿姨年轻的时候在省二轻厅上班,1976年,单位组织到高平丝织厂参观学习。

到厂里第一天,学习小组就见到了当时最流行的——织锦被面。精美的做工,时尚的花型,动人的色彩让当时还是十八、九岁的李阿姨爱不释手,喜欢得不得了。

同行的其他人也非常想买,于是和厂长央求了好久,才勉强同意给大家批条子,但是有限制,每人最多只能购买2条。

那个年代织锦被面的价格是32元/条,相当于李阿姨2个月的工资呢。

后来,她结婚的时候,母亲用她最喜欢的一个花型缝成了结婚喜被,同另一条被面一起交给了李阿姨。

这个被面在李阿姨手里珍藏了30年,本来想着是等儿子结婚找人给他做成被子用的,没想到现在能换“吉利尔”珍藏版新娘潞绸被,真是划算,还这么高档。